Monthly Archives: December 2008

3G时代的热门应用

近几个星期来,网络上四处可见一个宣传稿,“移动互联网是3G杀手应用”。诚然,这是一句大实话。从普通使用者的角度来看,3G比之2.5G,不同的不就是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幅提高吗,不用来“上网”,用来干什么?

所以,“上网”,移动地“上互联网”,的确是3G最重要的用处和理由。换句话说,丰富的面向移动数据网络的应用群,才是3G代替2.5G的理由。因此,运营商大力发展和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,的确是3G上马的要务。对于运营商来说,杀手应用找到了。

然而对于生产应用的开发商来说,什么是“杀手应用”,答案却还没有找到。

回顾有线互联网,用户的接入速度从9.6K,到14.4K,再到56K,2B+D,然后就是2M的xDSL,接下来宽带大行其道。其中促使窄带用户转换成宽带用户的“杀手应用”是什么?是视频点播?广东电信搞过VOD与普通上网速率不同的套餐业务,显然不受欢迎。是下载站?是网游?好像是,好像又不是。其实,把用户定格在宽带环境下的,显然不是单个的应用,而是所有应用聚集在一起产生的力量。

这样说来,是不是互联网就没有“杀手应用”了? Continue reading

Lakita的DRAMA影展: 摄影与拍照片

昨晚和同事一起去了Lakita的影展。

出了停车场,依着GPS的指示直奔华侨城OCT创意园BABU画廊。转出恩平街,老远就能看到《DRAMA·造剧》艳丽的、很有杂志封面味道的招贴画,亮亮地竖立在天刚擦黑的街边,有点意思。

来自BABU画廊网站

7点钟准时入场,人却还不太多。也许大多数对艺术敏感的人类,对时间的流逝都不大敏感。趁着人少,赶紧把几组作品看了一遍。可惜没带相机,对手里拿的Nokia E66在弱光下的摄影能力也早已领教,所以没有立刻拍几张做记录。(下面关于影展的照片转自Lakita的豆瓣相册

Continue reading

年青的一代

60年代有一部话剧作品,叫做《年青的一代》,1963年6月由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艺术团首演。讲述了一群毕业前后的年青人,是如何选择并且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故事。后来话剧两度被改编拍成电影,而我比较喜欢的,还是1965年最早由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版本

今天崔永元的电影传奇讲到这部电影,于是翻出来又看了一遍。剧中的插曲,歌词很有意思:

我们是年青的一代
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尖兵
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
把青春献给革命

我们不做温室的花朵
要做暴风雨中的松柏
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
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
奔向光辉灿烂的前程

联想到前不久,我去了各地6所高校作2009校园招聘。当时我穿梭在校园中,一轮轮的笔试、面试,跟同学们谈着话,无时不刻感受到即将毕业的学生们那蓬勃的朝气。对比60年代的电影,虽然几代人过去了,大家的理想可能不一样了,但那一份即将投入工作的热情,那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以及一点点对未知世界的犹疑,却几乎是一模一样。

又是年青的一代!

音乐与介质,演艺工业

一段时间以来,我总在说一个“妄论”。然而我总是在即兴地说,却没有用文字梳理清晰后记录下来。最近受青云里博客的启迪,发现在Blog上用文字交流是一条非常不错的路径,所以抽空写了下来。

其实这个所谓的“妄论”很朴素:即传播音乐的介质的发展对音乐的变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。

这个“妄论”也许相当于重新发现轮子应该是圆的,抑或是以偏概全的梦呓,不过我从自己知道的信息出发,的确是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介质和音乐的发展路线:

  • 爱迪生留声机发明以前,音乐是依靠曲谱、口授的方式传播的;传播的通道,是音乐人的腿和他们骑的马以及其他交通工具;
  • 1870年后,录音机和自动演奏钢琴的出现,使得音乐传播已经开始不太依赖于音乐人了;
  • 1920年,Westinghouse Electric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开始运营商业电台KDKA,并且作为重头戏的音乐节目收到很多听众的欢迎;
  • 同时,West Electic等公司的电录唱片,加速了音乐的大众传播,并且为后来的唱片工业奠定了基础;
  • 1956年,便携式磁带录音机出现,比45 RPM的EP唱片更好地开拓了年轻人的市场;
  • 1982年,CD(Compact Disc)商用;高保真终于平民化;盗版唱片在音质上终于与正版完全一致;
  • 1993年,Internet和MP2的结合,开创了新时代;音乐人以及非音乐人,可以用前所未有的低廉成本传播音乐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