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乐与介质,演艺工业

一段时间以来,我总在说一个“妄论”。然而我总是在即兴地说,却没有用文字梳理清晰后记录下来。最近受青云里博客的启迪,发现在Blog上用文字交流是一条非常不错的路径,所以抽空写了下来。

其实这个所谓的“妄论”很朴素:即传播音乐的介质的发展对音乐的变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。

这个“妄论”也许相当于重新发现轮子应该是圆的,抑或是以偏概全的梦呓,不过我从自己知道的信息出发,的确是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介质和音乐的发展路线:

  • 爱迪生留声机发明以前,音乐是依靠曲谱、口授的方式传播的;传播的通道,是音乐人的腿和他们骑的马以及其他交通工具;
  • 1870年后,录音机和自动演奏钢琴的出现,使得音乐传播已经开始不太依赖于音乐人了;
  • 1920年,Westinghouse Electric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开始运营商业电台KDKA,并且作为重头戏的音乐节目收到很多听众的欢迎;
  • 同时,West Electic等公司的电录唱片,加速了音乐的大众传播,并且为后来的唱片工业奠定了基础;
  • 1956年,便携式磁带录音机出现,比45 RPM的EP唱片更好地开拓了年轻人的市场;
  • 1982年,CD(Compact Disc)商用;高保真终于平民化;盗版唱片在音质上终于与正版完全一致;
  • 1993年,Internet和MP2的结合,开创了新时代;音乐人以及非音乐人,可以用前所未有的低廉成本传播音乐。

随着上述的路线,我们可以发现自从4000年前形成体系化的音乐文化以来:

  • 几千年的时间里,音乐的发展速度与交通工具的运输速度发展成正比加速(当然是跟生产力的发展同步关联);地方曲艺、宫廷音乐、宗教音乐(相对于世俗音乐)的繁荣,恐怕与此关系颇为紧密;
  • 录放设备发明后的时间里,迅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派,比如Ragtime、Jazz;
  • 电台和唱片的出现,推动了诸如乡村音乐等流派的飞速发展;
  • 唱片工业的繁荣,电台的繁荣,交通工具(火车)的便利,是Rock and roll、POP的繁荣的源泉。

此处要分说一下。唱片工业繁荣之后,音乐作品更多体现在卖唱片上。那么唱片是否有人买,决定了音乐要不要大量发行。所以,越来越多的音乐是作给愿意经常买唱片的消费者。这在黑胶唱片和磁带的时代,大家都愿意买唱片,这个现象不是太大的问题,音乐的路子走得还不算窄。但到了CD和Internet时代之后,盗版的黄金时代到来之后,“音乐只为买唱片的人而作”的路线,使得唱片工业重点关注唱片购买力最强的青少年群体,越来越“低龄化”,路子似乎越走越窄。

  • 互联网音乐,特别是UGC(User-generated Content)模式的音乐网站的涌现,使得作音乐不必看唱片公司的脸色;小众(另类)音乐更加丰富;
  • 在亚洲,RBT(Ring-back Tone)业务的繁荣,促使一大批音乐人专门制作副歌部分很适合RBT用户群和播放时长的流行音乐。

说到这里,我想表达的观点已经颇为清晰了。诚然,音乐的发展是跟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。我想说的是,音乐的发展,与传播介质的发展的关系特别的紧密。换句话说,似乎介质的发展在左右音乐的发展。

前几年有本书很流行,叫做“地球是平的”(The World Is Flat: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-First Century)。在这样的一个趋势下,众多的音乐人可以通过便利的全球环境找到他的受众,同时受众却不一定愿意为工业化的录音制品埋单,那么接下来介质如何影响音乐?

大胆的猜测一下:将来的音乐人一定能找到喜欢自己音乐风格的受众,同时会更多通过现场演艺和网上演艺来获得经济价值,所以即将到来或者已经到来的,是去地域化、强调表演性,并且市场相当细分的一个音乐时代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